经过两场首秀,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原创儿童话剧《小英雄雨来》让我省千余名观众感动到泪奔,使得更多人期待着这部作品能够早日开启省内巡演。昨日,怀揣邀请戏剧界专家学者为该剧“把脉”的初衷,大型原创话剧《小英雄雨来》专家研讨会在长春举行。与会的戏剧界专家学者在共同肯定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对教育当代青少年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纷纷建言献策支高招,希望共同完善这部作品,以期《小英雄雨来》能够朝着代表当前我省儿童话剧最高水准的精品再迈进一步。
儿童话剧《小英雄雨来》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少工委指导,吉林艺术学院制作,得到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鼎力支持。昨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戏剧界多个领域,他们道出了对这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红色经典故事的剧目的欣赏之情!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剧作家冯俐用“每位演员都在舞台上‘燃烧’”来赞叹来自吉林艺术学院30余位师生演员的表演;吉林省作协主席、著名剧作家金仁顺用“惊艳”二字来诠释自己的感受;吉林动画学院电影学院院长、著名导演宋江波则认为这部话剧的意义在于为年轻人“种下了红色基因”。
历时近4个小时,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畅所欲言,说观感、谈收获、聊不足,以期为这部根据建国初期被收入小学课本的《小英雄雨来》改编的优秀剧目,插上传播更远的翅膀。作为专门从事儿童剧创作的行家里手,冯俐认为,英雄剧目不好创作,因为极容易被做成概念,而《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述基调,却好似童话式,“它不是现实主义的还原,而是以孩子视角写了他们眼中的战争, 展示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的童话特性。”冯俐还肯定了青年导演毛尔南对演员的把控,“我能感受到这群人的真诚投入,每位演员都在舞台上‘燃烧’,他们对人物和角色有一种信念,使演出极其动人。成年人在舞 台上塑造孩子的形象是很难的,因为容易演出大人的套路,但你们在台上让我们相信了你们就是孩子般的心智年龄,这种表演风格的统一不是台词功底,而是导演调度的功底,使演员们得到了天性的解放,找到了自 我与角色的定位。”同时,冯俐也提出,这部戏仍具有继续细致打磨的空间,例如在文本上可以有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再度探究。
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称,观看《小英雄雨来》的过程充满惊喜,在她眼中,近些年来吉林艺术学院成为创作方面相当有实力的一支队伍,而这部话剧恰恰是院校与院团跨部门、跨单位联合作战 有益探索。虽然“重温经典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但编剧王冬风老师却写出了战争中孩子们的状态,他的笔下不都是苦难,有孩子们真实的喜怒哀乐,他们之间有纷争、有任性,这种真实的情感让人们看到了人之常 情、人之常态。”剧中,当小雨来不接受新来的老师闹别扭,当他赶羊时急中生智骗过汉奸……这些剧情设计让这位专业人士看到了《小英雄雨来》从课本到文本,再到舞台的戏剧张力,“这部剧是平地起高楼”。
金仁顺对本台话剧的舞美设计,特别是转台的使用感到震撼。同时,作为作家的她坦言《小英雄雨来》这种硬核主题的故事创作非常难。她建议,“成长故事别框在理性里面,逻辑上有一些问题可以再好好梳理一下 ”,同时,她也对舞台上大群戏的表演给予肯定,“我看舞台上最多时有17位演员同台,一位演员一说话,其他演员每个人都有反应,这个特别好。但如果我们把这部戏放在现代,想让它在诗意的路上走远一点,可 能就要以今天更高的标准去切入,把英雄故事与当下情感更好地结合。”
宋江波首先提到的是“细致”,观看《小英雄雨来》后,他对其中转台、灯光、服装设计等细节记忆犹新。“我看女演员身上那个补丁都特别细致,好的内容一定要有好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作品多多出现,才能给我们的下一代种下红色基因。”他将该剧定位为“现代童话”,“这个戏虽然叫《小英雄雨来》,但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少年英雄的群像,这个群像中的每一个孩子内心都非常火热,希望家乡富饶、安宁,每个孩子在舞台上的表现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给我带来非常强烈的震撼。”宋江波认为,如今正是一个人们以视觉感官为主的时代,仅用语言来表达剧情已然不够。
吉林省戏剧家协副主席、戏剧评论家关音光表示,《小英雄雨来》写了一种“我是中国人”的精神,而且写出了小英雄这个人物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儿童剧的这个情趣和特点十足,使得这部剧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结合,我认为,这是吉林省近年来儿童剧创作上的一次突破。”
据了解,该话剧在继续打磨提升后,将择期开始巡演,让我省更多青少年观众能够感受到这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话剧。/记者 韩玉红 报道 吴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