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姥爷李长海、姥姥任卓文已经74岁了,多年以来,他们对当年的好友、救命恩人念念不忘,希望还能和这位老朋友见一面,这也是他们老两口的心愿……”
“肖大夫,我们很想你,我们忘不了你的恩情,希望能找到你。”李长海和任卓文说,如果能找到肖燕华,他们会趁着身体硬朗,到长春来看望他们的恩人和老朋友。
4月26日,老家在河南省延津县,现就读于吉林建筑大学的朱广怡给城市晚报记者打来电话,求助寻找在长春生活的肖燕华老人。
姥姥说,肖燕华对她有救命之恩。1972年,那年她早产大出血多亏肖燕华及时相救,才保住性命。时隔48年,想起当年的惊心一幕,任卓文仍感觉心有余悸。“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之下,如果肖大夫怕担责任不救我,后果不堪设想,是她把我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她是我的救命恩人。”任卓文说。
据了解,肖燕华比任卓文夫妇年长五六岁,老家在北京。她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延津县人民医院工作。1969年,为了响应支援重点医院的政策,肖燕华调到延津县魏邱乡卫生院工作。肖燕华的爱人在长春,儿子(乳名越越)在北京,由肖大夫的父母帮忙照看。李长海是魏邱乡卫生院药房的医生,平日里,李长海夫妇和肖燕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经历此事后,两家关系更加密切。
1975年7月,肖燕华因工作需要调到长春。临别前,任卓文夫妇送给肖燕华一个花面被罩,是当地村民纯手工织制的;肖燕华则回赠任卓文一个浅蓝色方格图案的手绢,手绢里包着很多糖块。分别以后,任卓文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个手绢,每当拿起它,便会更加思念肖燕华。
1978年10月份,李长海和几位同事休假,准备前往北京。肖燕华得知此事后,称该时段她也回北京探亲,便给李长海留下一个北京的公用电话号码,两人约好在北京相聚。“我下火车以后,按照那个电话号码打过去,在电话旁等候的肖燕华便带着她的妹妹肖晓华赶到车站来接我。”李长海没想到,此次一别便是42年。
“后来我们再写信就联系不上了,电话号码也弄丢了。”李长海自责地说,他很后悔当时没有与肖燕华细聊家里的具体情况。朱广怡说,为了找到肖燕华,姥姥和姥爷想了很多办法,他们俩也曾找到延津县人民医院的多位工作人员打听肖燕华的情况。可是得到的线索都很模糊。
“我姥姥说,肖燕华调到长春工作以后,给他们夫妇写来第一封信,信中所留的地址为‘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平台一舍215号’。姥姥和姥爷按照这个地址给肖燕华回信,双方靠书信联系了近3年时间。”朱广怡告诉记者,她来到长春求学后,曾在课余时间去自由大路找过,因为时间比较久了,可能是因为拆迁了,找寻几次都没结果。
“以前条件艰苦,现在我们年纪大了,经常会梦到肖大夫,她当年对我们的恩情,现在想来十分珍贵。”任卓文说,外孙女考到长春的大学读书,在他们看来,也许是找到肖燕华的一个机遇。“姥爷和姥姥很疼爱我,他们从来没有和我提过什么要求,这是二老多年的心愿,我希望能帮助他们完成。”朱广怡说。
“肖燕华曾当过长春某医院的院长或副院长职位,她的妹妹叫肖晓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乳名越越,姥爷想不起肖大夫爱人的姓名,只说她爱人是长春一名工程师。今年过年回家,我和姥爷说起在长春找肖燕华老人,但没有结果。姥爷挺遗憾的。我不想让他留遗憾,就通过志愿者联系上长春本地媒体,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早日找到这位恩人。”朱广怡告诉记者,她是在上大学前的暑假听到姥姥姥爷讲起肖燕华老人的故事。
“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我当时觉得挺神奇的,家里老人不太会说自己的事情,我从小在姥姥姥爷家长大,长这么大,老人也没说什么心愿,不想让他们有遗憾。尽自己所能尽一份孝心。”朱广怡说,她现在还在家里上网课,会找长春当地同学帮忙转发这个寻人信息,希望早日收到好消息,也圆老人们一个心愿。
“肖大夫,我们很想你,我们忘不了你的恩情,希望能找到你。”李长海和任卓文和说,如果能找到肖燕华,他们会趁着身体硬朗,到长春来看望他们的恩人和老朋友。
肖燕华,今年80岁左右,身高约1.65米,微胖,长相白净,年轻时留长发,性格和善温柔。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曾在河南省延津县人民医院和延津县魏邱乡卫生院任内科医生,1975年调到长春工作。
如果您认识肖燕华或知道她的下落,请联系寻亲记者电话:17631120693。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暄 报道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