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来到满洲里,那天是晚上,灯光下的小城特别美,如果没有疫情,应该会是很热闹的城市……”4月27日,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连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支援满洲里医疗队队员井弘宇,她和记者说起满洲里给她的印象。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她说自己早已做好随时上前线的准备。
身为支援满洲里医疗队医疗组的医生,井弘宇每天都会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进行复查,“对于一些相对平稳的,一步一步好转的病人,我们会更加关注什么时候核酸转阴,什么时候达到出院标准,以求让他们更快好转,缩短住院时间。而对于疑似病人,我们要尽快确诊或者尽快排除,让他们回到隔离点。”
在收治患者中,井弘宇留意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一些患者是俄罗斯的生意人,疫情来临,做生意也挺艰难的。他们应该会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方面是未来生计的担忧,因为可能市场关闭了,他们就没有收入了,再一个就是身边逐渐有人确诊了,他们对自身健康的担忧。这些患者入关后确诊了,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通过恰当的治疗让他们在病情上有好转,原本发烧的病人不发烧了,原本呼吸困难的病人症状改善,他们可以下地活动了,自己感觉到逐渐变好。从病情上心理压力就减少许多。”
井弘宇说,还有一些吉林籍的患者,看到吉林医疗队会感觉特别亲切,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舒缓。“我们每天查房,处理治疗上调整,这种心理干预也是很在意的一个方面。我们会和患者聊聊家常,减轻他们的负担,也会讲解很多成功救治案例,让他们对治疗有信心。我们尽量将每个人查房的时间延长一些,把患者当成朋友一样,与患者多聊聊天,沟通感情,这种友谊和信任建立了,他们就会更加相信医护人员,可能对封闭的病房就没有情绪的宣泄,也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以前我们只单纯认为医疗是治病救人的一个过程,现在我认为医学专业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我们还可以参与到医学专业的各个方面。特殊建筑物的建设不同于民房、商场,如果我们从最开始的基础建设入手,把地基打好了,医院才会建得好。建设时布局合理,后期应用于接纳和实践治疗中才会更得心应手。”井弘宇说。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暄 报道 受访者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