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8日
首页
第A12版:人物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秦治刚

赢得武汉人最高礼赞的ICU医生 好友说: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

    撤离武汉时,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秦治刚的行李比来时多了本《武汉一定赢》。这本由温情漫画家“小林老师”创作的漫画集,是很多医护人员在武汉时的减压神器。秦治刚珍藏的这本是武汉当地志愿者团体“白衣护盾队”领队秦雨送的临别礼物。秦雨在扉页上写道:“不论经历多少岁月,不论走过多少路途,我都深深怀念2020,它曾引导我们与你们相遇,感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在武汉奋斗52天的秦治刚,赢得了武汉人的最高礼赞!

    在武汉的52个日夜,秦治刚经历了初来乍到的紧张忐忑,也经历了患者康复的喜悦,更经历了一段段起伏跌宕、悲欢离合的故事……

    “觉得我去武汉能做点什么”

    时间回到2月6日23时,秦治刚接到了医院紧急组建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通知。当知道报名条件是党员、能从事重症救治时,秦治刚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平时工作学习挺辛苦的,努力学了很多知识很多技术,如果把平时学到的,用到给病人治病缓解他们的病痛,是我们人生最大价值的体现。”能去武汉支援,让秦治刚有些欣喜,“ICU在我们科发展很久了,我的一个专业方向就是神经重症,平时很多工作和这次新冠肺炎救治是相近的,我觉得我去武汉能做一点什么!”

    2月7日深夜,秦治刚随吉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航班在机场缓缓降落的那一刻,秦治刚突然意识到自己盼望又有点紧张的那一刻真实地来了!迈出机舱,夜幕下的江城灯火闪烁,一股寒流迎面扑来,使他瞬间又恢复了平静——“武汉,我们来了!”

    “我们完成了来时的既定目标”

    秦治刚支援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东疗区原来是血液肿瘤科疗区,秦治刚他们的到来,让患者们看到了希望。

    2月9日,为了迅速上岗正在紧张训练筹备的秦治刚和队友们接到通知,疗区晚上正式开始接收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此时距离他们到达武汉不足48小时。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病区的50张病床在很短时间内就收满了危重症患者,平均年龄76岁,80岁以上患者近四分之一。“3月27日下午最后一个病人治愈出院了,我们完成了来时的既定目标,是第一个自己治愈所有患者的疗区。”48天时间里,B7东疗区以收治59名患者、54人治愈出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完成了这次抗疫的使命。

    秦治刚把这归功于整建制接管疗区,以国家指南为基础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我们是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东疗区。大家配合默契,对各自的治疗习惯非常熟悉。”早期接诊的两位重症高龄患者的死亡,对整个医疗队的打击非常大,医疗队领队刘天戟副院长马上制定了一个适合疗区病情的治疗方案。“为了实施精准管理,我们进行了临床分组,根据是否伴有基础病、合并症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中不断探索、调整,用最快的时间稳住阵脚、从容应对。我们医疗队后期把抗体筛查、细胞因子检测都用上了,评估病人的感染阶段,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程度、炎症反应的强弱都是很有意义的。”在B7东疗区,病人被彻底分开,1个医生直接管理两到三名病人,这样针对性非常强,在自己管理的病人不出问题的情况下,还会再辅助同组其他医生照顾8个病人,治疗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当时队里要求不让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如果谁感觉不舒服不要强挺去上班,大家就换班,宁可这个班少去一个人,也不要勉强去上班出现危险情况,“我们队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所以一直到最后,我们医疗队保持了零感染。”

    “乐观是战胜困难的良药”

    直接管理的患者都顺利出院了,这让秦治刚觉得很幸福。“我的患者都很乐观,而且很尊重我们!”别看患者们的年纪都比秦治刚大很多,每次去查房,只要身体状态允许,他们都会尽力坐到床边,和医生聊病情。

    “当我们熟悉了穿脱防护服之后,最大的压力就来自患者本身的治疗。”秦治刚坦言,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哪怕是医生也难免紧张,是问诊的第一个病人用信任打散了他对新冠的恐惧。那是个慈祥的老奶奶,见到秦治刚主动和他打着招呼,并做了拱手致谢的手势,当时她呼吸有些困难,但还是耐心地回答着每个问题: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家里主要的联系人是谁?什么时候开始发热?有什么症状?……她的武汉普通话并没有那么难懂,但说几句话就要停下来喘一会儿,为了一次听清楚,秦治刚尽量离她近一些。“出了病房我才知道,由于初期工作安排不当,当天至少有三个医生先后问诊了大娘,每次她都很耐心地回答了几乎相同的问题,尽自己所能地配合着我们。”老奶奶亲切的态度,让秦治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病人,“我去了我就努力地为她做好处置,没有考虑会不会感染这件事情。”

    第一次见面就说“我有信心”的万女士,从进入病房开始,便抱有必定战胜病毒的决心,从未气馁!“我一定能恢复”“我积极配合治疗”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尽管在治疗的过程中,她的病情一度出现反复,但乐观的情绪始终不减,每次查房看见她都信心满满。她还经常帮助邻床的奶奶做“翻译、解释”工作。病情略有平稳,她便积极参与到呼吸康复操的训练中。果然她作为第一批治愈患者顺利出院,社区隔离结束后,她又顺利地转入家庭自我隔离阶段。她还时常通过微信告诉秦治刚自己出院生活的点点滴滴:两个月来第一次不戴口罩睡眠时的畅快,回家后再次品尝到自己烹饪的菜肴时的满足,以及独自一人在家还暂时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孤寂。从她的文字中,秦治刚感受更多的是重生后的喜悦和憧憬。

    经过不断地摸索,秦治刚他们发现真正起作用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营养、给予他们早期的对症支持治疗,保证他们的血液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病人通过抵抗力、免疫力的恢复,慢慢就都治愈出院了。

    “医疗队里的全能管家”

    除了奋战抗疫前线的白衣勇士,医疗队大管家是秦治刚在武汉期间的另一个身份。所有物资的接洽、生活方面管理……都由细心的秦治刚一手掌管,与白衣护盾队的情谊就是在一次次的物资采购中结下的。“这是一支武汉当地人自发组建的志愿者团队,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自发组织所有小区居民募捐,然后过来找到我们询问缺少什么物资,然后帮我们去采购送到酒店。”早期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只有志愿者才能在外面行走,那时所有商店都关了,他们冒着很大的被感染的危险,挨家挨户去敲门,帮我们买方便面、薄羽绒服……早期武汉物资紧缺,后方又交通不畅,医疗队早期的生活物资完全靠白衣护盾队来提供,解决了秦治刚的大难题。

    医疗队另一个强大助力则来自“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友会”。“我们到武汉后,当地的校友会知道我们是来自母校的医疗队,立刻来给我们提供各个方面的援助。”

    “不论是去了武汉,还是在家里,只要亲身经历过这场疫情的人,跟我的感受都是一样的,生命是最可贵的!经过这次洗礼,就像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珍惜和家人的每一段时光。”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街头随处可见的樱花、马路上排队的车流,路边三三两两散步的行人……“活着真好!”或许也是此刻每一个武汉人或是奋斗在武汉的外乡人的真实感受!

    在秦治刚看来,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显示出了国人的团结,也显示了国家强大的凝聚力。

    “走的时候只告诉爱人和女儿了,父母年纪大了怕给他们增加负担,结果他们从电视上看到医疗队的情况,总打电话问,最后实在瞒不住了就告诉他们了。只要不回去,他们就很担心,回去以后多陪陪他们。”秦治刚说,武汉是除了家乡他待得时间最长的城市,是他第二个家乡,他会带着家人再一次回到这个战斗过的地方,看看种下的友谊树,看看武汉的美景,让他们也好好感受一下武汉人民的热情。

    亲朋好友说:

    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

    才子、暖男、衣架子、好医生、好老公、好爸爸……在我心里,秦治刚有着无数的标签,最重要的那个是我认定一辈子的好兄弟。我是看到名单后,才知道他要去武汉支援了,佩服、担心、激动、恐慌、自豪……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涌上心头,这个在前路未知时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医生,是我的兄弟!就像我儿子对他的评价一样:我的秦叔叔是个大英雄!现在他平安归来,真好!我的好兄弟,等你回来,我们一起为你接风!——秦治刚大学同学、吉林省人民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副主任李可心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朴松莲 报道 

    受访者本人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