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3版)
据统计,近两年来,已有1205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投资方式承接科研成果合同金额近10.6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产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合同金额7.6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合同金额占比达94.3%,居全国第2位。
区域创新——高新区、示范区抢先机、当先锋、打头阵,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责无旁贷的先行者。
高新区、示范区作为创新高地,集聚了政策、人才、资金、项目资源优势。这些区域的作用就是要以高地为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全省,形成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
作为吉林的创新新高地,长春自创区、农高区“两翼齐飞”。长春自创区“北湖科技城”“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净月科创谷”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孵化载体达到76家,在孵企业达到1918家。长春农高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引进了4个院士团队,创新发展先行突破。同时,我省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持续加快,长春高新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排名第2位,长春、吉林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评价排名中分别上升6位、17位。
产业升级——创新型省份建设,着眼点在创新,落脚点在发展,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度量衡”。
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数。没有科技创新支撑的产业必定是孱弱的,是行不稳走不远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推动产业领先,推动社会发展。
吉林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用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驱动产业上台阶。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吉林把创新的引擎开足了马力。
2月21日,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重点项目开工仪式举行。今年,吉林省计划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项目167个,总投资近千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200亿元,目前已有39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40亿元。这一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我省汽车产业“万亿级”的发展宏伟蓝图正在向美好现实迈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农业大省,2022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肉牛主产区,我省将“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作为富民强省的标志性工程,统筹推进粮食和肉牛产业发展;实施人参产业战略提升以及梅花鹿产业创新重大科技专项,以创新壮大特色产业;中车长客国内首列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中国一汽ALL-IN新能源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八化领域突破334项关键核心技术,吉林长光卫星自主生产的“吉林一号”高分03星“体重”已降至40公斤,是第一代卫星的1/10;2022年,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国家电投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陆上风光三峡”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和正泰光伏项目均百日建成并投产……
继长光卫星率先成为东北第一个独角兽企业后,2022年末,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90亿元估值位列“独角兽”企业榜单第59位,是153户上榜企业中唯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也成为榜单内东北地区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2022年,中车长客、长春光华微电子、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作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前列的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行列。
今年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吉林省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一汽解放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打造了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电动化、高品质的技术平台,形成了以长春为总部的“四国九地”全球研发布局;吉林化纤碳纤维、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中医药五大板块齐头并进,业绩齐增,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企业共建成投产6条原丝生产线、6条碳化生产线,为我省碳纤维产业发展再添薪火。
仅2022年,吉林全省就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9户。
今天的吉林,是创新的吉林,是活力的吉林,是机遇的吉林。在这片印满奋斗者足迹的热土上,全省上下聚气发力,正奋力谱写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