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9月7日,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部署大国“粮”策,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牢记殷殷嘱托,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坚决扛稳扛牢首要担当。近年来,全省上下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围绕“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重拳出台支持粮食生产、保护黑土粮仓、现代种业振兴等政策措施,启动推进“双千一万”标志性重大工程,率先迈出农业强省建设步伐。
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奋斗场景、一曲曲笃定从容的发展旋律,一份份沉甸厚重的“优粮”答卷,谱写了新时代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绚丽华章。
全力以赴保粮安
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作为粮食大省,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多年保持全国前列,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十九连增”,连续两年粮食产量超过800亿斤,单产提高到粮食主产省第一位,以占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92%的粮食产量。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省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兴水利、护黑土、育良种、强科技,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加强良田建设。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全省推广“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面积3300万亩,5年增长5倍,稳居全国第一位。启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4678.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50%以上,创建示范区15万亩,开展工程化试点30.5万亩,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全面振兴良种。组建作物育种联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创建长春国家农高区现代种业产业园,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保持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2020年以来通过国审、省审粮食作物新品种1191个,玉米、水稻、大豆自育品种生产应用率分别达到60%、98%、50%。
良机配套更新。在技术革新上,卫星导航、农情监测、数据管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31万台,大中型拖拉机达到41.7万台,水稻插秧机、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机具达到27.7万台。
大力推广良法。每年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今年分别发布105个和69项。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测土施肥、绿色防控、飞防作业全覆盖,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不断扩大,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在30个县(市)开展“农科教+产学研”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试点,16个县建立农技推广服务创新驿站试点,推广重大实用技术25项。
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搭建“吉农云”平台,“吉农码”注册人数达50万人。建设标准数字乡村350个,认定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4个。创建益农信息社8358个,覆盖行政村88.5%以上。构建省级以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10个,其中国家级6个。
此外,加快推进 “大水网”“河湖联通”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两横四纵”守护粮食丰产水利“命脉”,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践行大食物观
打造农业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是全国的“大粮仓”“大肉库”。人参产量占全国60%、世界40%,梅花鹿养殖总量占全国70%以上,鹿茸产量、桑黄栽培量居全国第一位,黑木耳栽培规模、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杂粮杂豆、林蛙等农特产品种类繁多,是百姓的“中央厨房”。
今年,一季度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稳中加快,实现总产值397.02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畜牧业产值375.76亿元,同比增长6.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94.6%;林业产值8.44亿元,同比增长6.3%;农业(种植业)产值7.10亿元,同比增长3.7%;渔业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6.8%。
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畜牧业,今年我省强势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在肉牛总量规模、质量标准、种源建设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各地围绕肉牛种业创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建规模化养殖产业园区,再到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风生水起。全省肉牛饲养量达到650万头,新增屠宰加工产能100万头,“皓月当空”“黄牛遍地”的美好蓝图正在实现。
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持续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目前,全省设施园艺面积达到7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92万亩,黑木耳栽培规模28亿袋,产量近全国四分之一。
为守护和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老百姓吃上健康、安全、放心的优质农产品,我省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1个、企业品牌246个、产品品牌345个,“吉字号”品牌唱响全国。
延链拓链强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小特色”到“大产业”,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聚力打造万亿级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我省积极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玉米水稻、肉牛肉羊等千亿级产业,人参、梅花鹿等一批百亿级产业,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300亿元。
立足粮食产量足、畜禽品质好和特产种类多的资源优势,我省加快推动“吉系”预制菜产业建设,年产值达55亿元 。“人参江米鸡”“酸菜扣肉”等预制菜产品陆续投入市场,皓月集团推出的笋烧牛杂锅、咖喱牛肉锅,桦甸金牛自行研发出的香辣肉串、黑胡椒牛排、小炒黄牛肉等预制菜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和广阔市场前景。
如今,现代农业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汇聚起建设国家“粮仓肉库”、百姓“中央厨房”的磅礴力量。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57户、国家级龙头企业67户。玉米深加工变性淀粉、赖氨酸、化工醇、食用酒精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为把增值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我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国际级示范县4个、重点村镇45个,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产业强镇38个,推动乡村产业园区化、规模化、全链条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年达到18314元,梅河口农民收入最高达到19841元。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省委、省政府将带领全省上下,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主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奋力书写供给保障强、产业支撑强、科技创新强的农业强省建设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吉林力量!
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