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首页
第A03版:[要闻/广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三

(上接A2版)

回望共和国75年岁月,巨大的发展进步,不仅是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干”出来的,更是人民群众靠拼搏奋斗精神“拼”出来的。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发、在奋斗中自强的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响应号召,投身社会生产建设,修建基础设施,支援边疆开发;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克时艰战胜世纪疫情,力量和信心始终来自人民。

“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曾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变革开启。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这是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一句古语,意在强调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聚激发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收集群众诉求、听取社区服务建议、沟通就业创业政策……在深圳市莲花街道福中社区,“党员摆摊,群众赶集”成为周末新场景。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家门口多样化服务,切实擦亮民生底色。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新时代,共产党人仍需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75载长歌奋进,一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如今,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打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75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夯实民生之基,厚植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形势长期稳定:75年来,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7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有力发挥了可持续的托底作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向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系列部署: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如今,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系列举措和部署持续回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日前,浙江一些地区在市集上融入了“共富”元素,通过为低收入群众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减免摊位费、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助推村集体经济增收分红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百姓称之为“共富市集”。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选取浙江省先行先试,为全国促进共同富裕探路示范。

从试点先行,到推动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再到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奔向共同富裕,蹄疾而步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方向路径,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新的征程依靠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定将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