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我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我省高速公路正以科技手段革新传统养护模式。
无人机“织网”
桥梁巡检跨向“全时空”
在数据产业园的监控大厅,吉高集团数据信息中心主任孙会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光点介绍:“这是桥梁无人机‘全时空’路网运行监测平台,55条‘航线’覆盖全省重点桥梁和路段,构建了‘AI巡查+数据闭环+智能决策’的全链条养护模式。”
大屏幕上,一架无人机正对横跨松花江的蓝旗大桥悬索桥塔进行全方位扫描,高清画面实时回传,拉索状态、螺栓松紧等细节一览无余。“以往人工巡检高风险区域频率较低,多在每年重点时段组织检查,现在无人机每天三次巡查,效率提升近百倍。”孙会表示,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发现隐患78处,数据经分析后结合人工复核,能够更精准地指导养护决策。
“触角”延伸
构建养护“数字档案”
在吉高集团吉林分公司丰满收费站,两台自动起降无人机非常引人注意。工作人员轻点屏幕,无人机随即按预设航线升空,飞向蓝旗大桥。
“索塔高处以往靠人工攀爬巡检,危险且耗时,如今无人机20分钟即可完成全塔扫描。”现场技术员介绍,无人机现场采集的资料数据回传到后台系统后,经过详细分析,可精准识别裂缝、锈蚀等病害,为养护提供“数字档案”。
目前,吉高集团已部署4套自动机场及28套人工设备,今年计划新增80套,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立体施药”
守护“绿色长廊”更高效
在吉林分公司养护现场,一场“看不见的战斗”正在展开——吉高集团吉林分公司管养499.727公里高速公路,沿线的6849棵樟子松等乔木树龄均超过15年,既是生态屏障,亦是景观名片。近年来,由于气候多变、虫害频发,部分树木枝叶枯黄,生态与美观双重受损。
“虫害侵蚀导致树木抗病力下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连锁生态风险。”吉林分公司副经理刘华地介绍,为有效治理病虫害、保护“绿色长廊”,吉林分公司联合林木专家制定专项方案,针对樟子松等乔木病害,间隔48小时交替喷洒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药剂;针对虫害,计划5月初气温稳定时开展全面消杀。
“传统打药机难以覆盖高大乔木,药剂消耗量大,成效却不够理想,我们便采用电动高压泵与高压绿化洒水车协同作业,药雾可直达树冠。”现场作业人员演示时,水车喷出的药雾如细雨般均匀附着枝叶。刘华地告诉记者,这种“立体施药”模式既能保证药效持久,又可减少药剂浪费。目前,虫害防治预案已同步启动,力求在病害扩散前筑牢防线。
一线巧思
小发明导向更清晰
在吉高集团双辽分公司管养路段,养护作业的科技感与巧思并存——安全布设区内,太阳能红外感应报警器替代人工摇旗手,小红旗随车辆接近自动摇摆并鸣响,节省人力的同时提升警示效果;护栏板清洗作业中,改装水车通过优化出水孔分布,单次作业里程从2公里跃升至20公里,用水效率提升10倍;自主研发的垃圾清捡车配备电动毛刷,通过三道清扫工序,高效清扫路肩杂物;锥桶自动收放机实现了锥桶高效规整摆放,为高速公路春季养护工作迅速划分出安全作业区……“这些创新都源自一线工人的智慧,我们以解决目前工作中的困难为导向,实现了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双辽分公司养护管理部副部长董明说。
当无人机掠过蓝旗大桥索塔高处,当清捡车驶过焕然一新的路面,当路树逐渐恢复青葱……科技与匠心交织的养护之力,迎来了高速公路春季路况恢复的一场革新,也为吉林大地上的每一条“大动脉”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每一位奔赴未来的行路人营造出更加美好的“春天之路”。
张士鹏 薄文豪 贺孟霄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