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首页
第A03版:[时政]

防治低龄学生“四小”需要“新处方”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 7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防治低龄学生“四小”需要“新处方”》的评论。

“孩子放假手机不离手,眼睛玩坏了怎么办”“孩子整天闷头不爱说话,怎么都提不起精神”“孩子天天在家大吃大喝,整个人胖了一圈”……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暑假来临,很多家长却发了愁。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向好,但“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呈早发、高发新趋势,引发普遍担忧。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面对低龄学生“四小”问题,社会各界亟待加快转变“重治轻防”的传统理念,搭建起医教协同、社会整体联动的系统性干预机制,加强“身心共育”,筑牢健康保护屏障。

部分孩子偏瘦或体重超标,超半数孩子近视,部分孩子表示有心理压力……近期媒体披露的北京某小学全校学生身心健康问卷调查结果,侧面印证了儿童青少年令人担忧的“四小”新趋势。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约19%的6岁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面临超重和肥胖;202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平均年龄为13.41岁;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人,并以每年约30万人的速度递增……

“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数量增加,背后有诸多原因。

一是学习压力大、体育锻炼缺乏,部分学生课间被“圈坐”起来,成为“久坐党”。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肺功能差等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高发,与一些学生的户外运动时间不足密切相关。

二是“重育分、轻育心”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依然制约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只要成绩分数、不管近视度数”的理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是干预体系割裂,缺乏整体协同的“大健康”预防机制。部分学校运动场地局促、心理健康教师匮乏、儿童专科医院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不足等顽疾仍存,面对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轮番诱惑”,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视力保护、体育锻炼、心理状态等还存在关注不够、认识不清等问题。

摘掉“小眼镜”、减少“小胖墩”、挺直“小背脊”、化解“小焦虑”,亟待改变“重治轻防”观念,给孩子们开出健康“新处方”。

首先,要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学校由“成绩优先”向“健康优先”价值回归。各地各校应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让孩子们开心地笑起来、愉快地跑起来,“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练得棒棒的”。

其次,要推动社会和学校树立大健康理念,将身心健康融入中小学建设的全过程,“身心共育”才是解决之道。当前,多地正在积极推动建设健康学校试点工作,要扩大试点范围,把近视率、肥胖率等作为重要指标,在制度设计上研发出一套健康学校的新认定办法,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还应该鼓励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发体教卫一体化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面向儿童青少年开展近视眼、肥胖症、脊柱侧弯筛查和运动干预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等开展运动干预课程,既要“强心”又要“健体”。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直面“四小”现象,推动“体医融合”“体教融合”,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大健康处方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身又强心,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健全“治未病”的干预体系,培养孩子们健全的身心素质,仍需全社会协同发力。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